Tmpusu alang Kasiwsiwan陳清一表示,「大家小心走,擔心會滑倒,我就知道,年輕人就是不會走山上的路,要多加磨練!」他還說:「今天老中青三代一起上山,為要傳承早期長輩尋找水源的傳統智慧,能找到溪流才能找到水源。」
早期無自來水的年代,部落族人會先連絡鄰近族人是否有無意願加入上山尋找水源,之後,一起築槽儲水用、砍竹、接管等。因竹園及水源地距離遠,所以上山前,以分組方式共同分配事工。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清一指出,「上山 (micilicili) 取山水的前置作業,人數必須足夠,因竹園及水源地離部落有點距離,出發前,大致以分組方式分配工作任務,5人1 組為上山砍竹的族人,另5人1組為處理竹水管,族人以換工方式合力來作。因Siciyang的竹園較遠,還要將砍好桂竹揹下山,是很費工的,唯有同心協力,部落才能飲用到純淨的山水。竹水管接水法,是早期長輩留下的智慧,至今依舊保存著。希望部落小孩能珍惜長輩如此美好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我們知道,在荒郊野外,站在高處放眼望去時,凡是樹木長勢非常好的地帶,或只要地面潮濕,找到水源的可能性較大。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清一:「來到這裡,下方處感覺是有溪流的地方,因為地面帶有潮濕。早期以長輩們的經驗,只要地面潮濕,附近就有溪流! 我們下去尋吧。」
尋找水源要先了解觀察山的四周、地面、石頭有否潮濕,或附近有否溪流處,也可試著挖土,這是長輩所留下的尋水、接竹水管豐富的智慧。
陳清一回憶道:「小時候長輩常不忘傳承尋找水源常識,首先要從山下觀察山的四周,盡可能找到有溪流之處,長輩說有溪流處就有水源。上山尋水源,主要必先了解觀察地面、石頭有否潮濕,或可能附近有泉水,可試著挖土,若挖出泉水就可做集水處。」
根據長輩們的經驗,只要往山上地形低窪處尋找,一定能找到水源地。
陳清一還說,「再往山上找,此潮濕地滑難行要小心,哇! 找到溪流了,我們好幸運,可以找到冰冷清澈的水源。就決定在此挖儲水處吧 ! 也在這裡接竹水管下去,做好儲水處後,就先到竹園取材砍竹。」
來到這裡先築水槽儲水用,之後,就開始接竹水管了,竹水管朝此方向下去,地方寬平也方便接竹水管。目測那個地方較窄小,再移上去嗎?若此處可以嗎 ?還是這裡較寬平地方好,baki的想法那個位置水源應不易乾枯,只不過那裡窄小不便取水,就決定在原地,水流下去也比較順!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椏楠表示,「我們就是用一個圍起來的方式把水儘量的留在那個比較低窪的地方,當然我們再用我們的材料從中間去取得水,讓它的水順利的沿著我們的竹子然後流到我們的村莊部落去。」
長輩及來學習的族人來到竹園砍竹子,將砍好的竹子揹到水源地。族人不顧路途遙遠危險難行,更阻擋不了難得學習的心。
早期若逢下雨過後山水汙濁不潔不得飲用時,長輩取用水桶、木盆或水缸放置儲水處,使雜質沉澱於底處。竹水管也可以過濾水中礦物質或雜質。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清一表示,「每逢下雨過後水就會汙濁,自然會回想長輩教過的一些處理方式,如清理竹水管等。下雨時,會以水桶、木盆及水缸放置積水處,水就自然流出,雜質會慢慢沉澱低處,水也就變清澈即可飲用了。」
早期長輩灌溉水田使用,及在山上種植小米、南瓜、玉米….等作物時,也會製作cilicili(竹水管)取水來澆灌作物及煮食用。
椏楠認真學習製作竹水管的過程,從尋找水源、固定架設竹子、準備綁繩、接竹水管,他認為這樣的參與是非常有意義的。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椏楠說,「在整個就是集水的過程,包括水源、固定、架竹子、這樣讓水能夠順流到我們的家裡面去成生活用水,這樣一個方式來說,這種感覺不錯,可以體會的到說,早期我們原住民祖先能夠這麼刻苦,跑了那麼遠,大概取一個集水區從部落到山上可能要爬的2、3公里甚至不只這樣子,這種刻苦耐勞精神,從中間我們可以學得到東西。」
知悉竹水管在部落的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麻竹或桂竹製作竹水管效果,其兩者耐用期皆相同。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還表示,「早期長輩比較講究常使用桂竹製作竹管,但因近幾年桂竹量較少了,就會使用麻竹或一般竹子,但這些竹子耐用期皆相同。」
固定竹水管源頭處是最重要的部分,竹端要固定紮實,若處理不好,可能造成水力較弱水流就慢。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清一 指出,「挖好儲水處了,要製作竹水管源頭部分,先放下,重點竹端要壓低,使水力大水流就順暢,有沒有這樣夠嗎,別急放石頭,這先製作須固定好,這個要下一點等一下。」
架設竹水管前,因早期無綁繩,長輩們就地取材,採集山棕樹葉梗製作成綁繩,也藉此機會從中傳承傳統技藝。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清一:「綁繩可取黃藤,若無黃藤可取用山棕葉梗,或剖半削好竹條,一般藤做綁繩較不耐用,過去是以黃藤做綁繩較緊實,現在先繞繩綁圈再穿出拉緊更緊實不鬆脫,早期最遠曾接竹水管至家裡,這麼長遠的距離是沒問題的。」
長輩實際操作竹水管的製作,知悉竹水管的用途及接竹水管技藝,製作竹水管方式及步驟。剖半或通節心做竹水管,使用起來各有優缺點。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椏楠說明,「如果說用剖半的話,它的好處是比較容易修護,它很容易修護,因為它的這個比較容易取得,對,所以說,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它很容易遭到破壞,可能一個人走過去或動物走過去把它踩斷,所以這個就沒有作用了。」
陳椏楠還說,「當然如果說是通竹子的話,它的好處就是因為它的水的壓力的關係,它的水量會比較強比較大,水會比較好,那唯一的缺點就是萬一塞了一個石頭進去,就是可能要慢慢去找那個塞的地方在哪裡?會很花時間,這2個竹子的優缺點在這邊。以前老人家應該也是這樣子修水管,從下面往上面找,找一天可能還不到。」
從尋找水源到接竹水管是不易的事,族人藉此機會老、中、青三代,將長輩的智慧繼續傳承,讓後輩能多一層的認識及學習,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椏楠表示,「這次跟著2個老人家,老中青三代,就是在學習這個傳統集水的過程,就是從我們開始尋找水源,然後找到水源之後及勘完地形,就找我們所需要的材料竹子。因為早期我們沒有所謂的水管,老人家都是用天然取材的方式去取得這些東西。」
陳椏楠還說,「這次就是說看到老人家可以用到一個很好的示範,尤其,這種竹子來做一個很好的集水器具,這個中間當然我們這一代已經是沒有學到這樣的技能。很高興就是說,藉由這次這個機會,可以看到老人的智慧,這樣子傳承下來,一個一個這樣傳承下來,這種感覺很不錯。」
Tmpusu alang Kasiwsiwan 陳清一:「感謝長輩們所留下的傳統生活智慧,對於這麼珍貴的生活文化,我們更應繼續傳承下去。山泉水和自來水是不同的,山泉水是自早年長輩們一直飲用到今天。」
他還說:「我們是花蓮佐倉部落的族人,今天為要傳承尋水源及竹水管接管方法,我們來到了這裡,現在尋找水源及接竹水管已完成,傳承事工一切都平安順利。」
責任編輯: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