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噶瑪蘭族語專題報導】噶瑪蘭單純工藝 激起創作者火花

大綱

噶瑪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手工藝,除了香蕉編織之外,就是sangku了。藝術家陳淑燕,早期因為藝術駐村的緣分,因此愛上了新社部落。sangku單純的製作方式,如同噶瑪蘭的內心,陳淑燕發揮巧思,將這份純淨的心思和工藝智慧擴大,創作出無數令人驚豔的作品。將傳統的噶瑪蘭山海文化技藝,透過藝術創作帶到國際,讓更多人認識噶瑪蘭。

行駛在花蓮台11線上,依山傍海的新社部落,悠閒美景令人駐足。沿途景色中,你很難忽略在梯田和太平洋間,用自然和藝術作品交織出的美麗畫作。經過這裡,許多遊客都會停下腳步,不只拍照留影,也同時在各個藝術品之中,獲得紓解的能量。

藝術家陳淑燕:「這個廊道,我那時候設計在這邊是是想說讓大家感受,進來以前噶瑪蘭很理想的一個村莊,就像桃花源一樣,因為噶瑪蘭以前的名字叫巴特虹岸;所以我對巴特虹岸很有感受,這就是噶瑪蘭以前的祖先,已經選定一個覺得很棒,給他的子孫落地生根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我想要把它營造出一種讓大家進來這個環境就覺得來到噶瑪蘭

以前很好的生活,很好居住的地方,理想的生活境界。」

她是噶瑪蘭的女兒陳淑燕,雖然沒有噶瑪蘭的血統,在部落落地深根許久,一直為新社部落的傳統工藝文化努力。一開始的時候,因為身分關係,她也很多與自己的妥協。

陳淑燕:「我覺得長時間這樣做,這些工作下來,不是說我們希望就是大家有看見,比如說我們的用心,跟這些做的一些過程這樣,但是其實還是比較不會有人,去看見那個部分。長久下來是有一點點失落啦!但是剛開始的時候,都會覺得這個是應該的啊!」

在陳淑燕的手上,透過尋找文獻和不斷試驗,找回了噶瑪蘭的香蕉絲工藝,構樹樹皮布,也將河海文化中的sangku (魚筌),重新在未來藝術中發展出新價值。現在在這梯田旁的土地上,她要讓遊客看見,噶瑪蘭工藝之美。

陳淑燕:「這個時空隧道就會進到,比如像一個以前的聚落的一個想法,就三間房屋錯落的在這邊,它是用以前古老的一些方法建造的房屋,雖然它不是傳統房屋那種方形的,因為它是一個藝術裝置,所以我希望它產生一種跟大地的關係,很像一種一個穹窿,很像一個天地的關係,讓人進去就好像被天地包圍,可是它的材料就是用竹編啊、牛糞啊、然後跟茅草,這些以前蓋家屋的材料。我其實會覺得原住民許多傳統手藝,或是自然素材的使用,以前的生活經驗,有很多是很有可能在未來,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

「在這安居的地方」,作品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想透過家屋的概念,傳達噶瑪蘭的美好。創作過程中,陳淑燕利用噶瑪蘭祖先的智慧,只用竹編、茅草、牛糞蓋屋,邊學邊做不斷的修正。即便作品已經完成,也是需要面對種種考驗。

陳淑燕:「這個的製作要讓它更耐久,需要更多時間,比如說牛糞一層一層慢慢的再加,要很厚,要10公分以上,我們這個都還不夠厚,所以還可以再加。我們都還需要再加,因為那時候想說,先這樣到一個程度了,我們也不知道它耐候性到什麼樣程度了。比如說會裂嗎?會怎麼樣嗎?所以我們這陣子就是讓它先乾,然後再補強,把我們這個經驗做得更完整。因為現在經過這麼多天喔,風雨它不會崩,它只是裂而已,可以耐下雨的,之前我為什麼要蓋茅草,擔心它會不會不能過濾那個雨啊!因為一般來講傳統家屋,它其實外面都會有那個茅草,然後牆壁才用牛糞牆,然後它距離地面還有一定的距離。」

走過時間廊道後的三間家屋,各有特色,各成一格,陳淑燕想傳達的是內心深處家的感覺。

陳淑燕:「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我們再去創造讓大家感受到,噶瑪蘭族的一些特色,不是只有看到稻田,如何在這樣裡面,再看見有噶瑪蘭的特色。這個空間可能是縷空,竹編也是縷空,它會變成你就在裡面了,大家在裡面會有互動,我們之後會在裡面做竹的椅子,大家可以在裡面互動,它是用自然的建材,有一種像是用天地,你就在裡面的感覺了。然後就被包圍起來這樣。」

「這個環境彼此的作品是有關聯的,比如說包括那個盪鞦韆,然後那個稻草人彼此的關係,其實是形成有一個環境,比較舒服的。」

一直從事藝術創作的陳淑燕,從來不覺得這些設計是自己的作品。她認為這些手藝源自部落,她希望透過藝術作品的製作,讓噶瑪蘭的工藝,有更多被看見的可能。

陳淑燕:「手藝是部落的,我是把那個概念提出來的人,我們一起把它合作起來,所以其實裡面很多部分都不是我編,都是一群人一起來做,大家一起來學習這個手藝,或是本來有這個手藝的人,一起來做。」

她說「手藝」是部落的,她也努力將這些手藝,透過國內外的參展創作、合作,具體的呈現來自台灣花蓮新社部落的熱情和感動。

陳淑燕:「我們有做加拿大大型的戶外裝置,那時候遇到部落的工藝師跟耆老,跟他們一起做喔!比較大的落差是,因為我把造型放得很大,然後又把造型弄得很多,特殊造型,其實跟傳統魚筌做法,其實是不太一樣的,那對這些工藝師是很大的挑戰。」「所以那時候的爭執就會有,因為一天下來已經開始去做造型了,結果做不起來,然後就是會有很大的挫折,然後我過去建議他可以這樣子,他們就覺得,好,很不能接受,很生氣我自己熟悉的東西,為什麼不能掌握,然後呢?他會覺得說我可能不太懂,我的建議他不太能接受這樣子。」

「像這些設計,就是挑戰之前這些耆老,或是這些工藝師他們的習慣,那時候我的想法是

我設計的概念,就是想要挑戰,就是說我想要不管是這個材料張力的挑戰,還是這些工藝師們,他們本來能力上的擴張,我覺得每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

這樣的創作,直接挑戰傳統的工藝手法,耆老跟工藝師出現了負面情緒,甚至發起罷工。

陳淑燕:「大家彼此都會有學習上的痛苦,它們也會痛苦說,覺得好難,所以他們有那個罷工,罷工一兩天這樣子。」「這個就是讓他們信心有點挫折,所以我去家裡再去拜訪他們,一直跟他們說,對不起啦!我設計得不好,那麼困難的做法,讓你們很難做,可是我們這次要做的東西,就是會很不一樣,會什麼,就是鼓勵他們,我們再來試試看,我就有給一些意見,也許可以嘗試,試不是這樣,也許不一樣的做法,也許可以做做看,所以我們就後來他們,其實他們當然就是需要,一直被邀請,跟他們肯求,然後他們才回來。」

加拿大的展出最後圓滿結束,獲得好評。也將台灣這個只有1500人左右的噶馬蘭族名字,印在國際藝術舞台上。這次的「在這安居的地方」作品創作,因為缺工陳淑燕在臉書召慕志工,也想透過這個機會,用噶瑪蘭的心感動志工,讓志工回去分享噶瑪蘭的好。

陳淑燕:「後來我們人力不足,所以我們就想到我們招募志工好了,因為這也是一種參與,我們本來這個計畫就是希望有民眾參與,所以那時候就招募很多志工,我們就透過粉絲頁去招募,沒想到一下子就滿了,我就很驚訝很多人像要來幫忙工作,我印象比較深的是

他幫我們非常非常多啦!瞻前顧後很多,他也是做竹編的一個朋友,一個手藝的朋友。因為他看見我們之前的作品,都是現場去編,而且很辛苦,編了好久,他因為這個而感動而來。他自己開車從台南開過來,我們要約定的時間,比如說我們早上8點或9點,在那邊集合,他一定是深夜就開到我們家門口,凌晨那邊睡覺等我們起來,像這些材料我們要去,比如說牛糞要去山上採集,然後這個朋友他都會他的車子非常高級,他都會無條件的做貨車,幫忙載運。我是真的很感動,怎麼大家這麼有意願,我覺得這種感受是很特別的交換這件事,我本來也覺得這個志工的交流,是一種互相成長的。」

來自全台各行各業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起為噶瑪蘭的工藝藝術揮汗,陳淑燕內心滿滿的感動和感謝。或許噶瑪蘭的女兒陳淑燕,單純的想法,也像噶瑪蘭的工藝,也像她的創作一樣,無形中不斷發酵壯大,一小步一小步的將噶瑪蘭的步伐向外邁出。

關鍵字: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