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太魯閣族語專題報導】透視史前花蓮 考古博物館保存出土文物遺址

大綱

花東有豐富的史前文化,全國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花蓮縣,人文景觀豐富,縣府針對縣內的遺址alang enlaxan 進行調查及考古發掘工作,出土文物數量目前約有80萬件,為了保存這些史前文化的資產alang enlaxan ,花蓮縣府今年初在壽豐鄉,成立了花蓮縣考古博物館sapah pnssuwil,當中有許多是來自部落遺址的文物alang enlaxan ,透過修復整理後呈現在世人面前。

花蓮縣是全國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縣,人文景觀豐富,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縣府為落實遺址監管保護的工作,進行縣內的遺址調查及考古發掘工作,出土數量至今約有80萬件,為了保存及維護花蓮人共同的史前文化資產,縣府規劃了近6年的時間,耗資7200萬元,利用廢棄的市場興建考古博物館,終於在2021年初開幕。

花蓮考古博物館館長溫孟威說:「東部的考古遺址反而是比較豐富的,有2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其實現在的那個考古證據顯示,早期的人類來台灣時,是從海那邊來,所以說其實是花蓮的海岸,就是說有很多的史前的資料發現說,史前的人類來花蓮來台灣,其實是從東部這邊上岸的,還有北部,那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其實是我們東部因為開發完,所以有很多考古遺址都沒有受到現在開發的破壞,所以我們的考古遺址算是非常豐富,我們現在經過調查,大概有246處普查的遺址,當然有些比較重要的,像我們有些有4個縣定遺址,還有15個列冊遺址,這些算是比較重要的,我們會更周延的保護它。」

花蓮縣政府多年來完成了花岡山考古遺址、萬榮平林考古遺址,支亞干考古遺址、水璉考古遺址、富源考古遺址以及崇德考古遺址等等多處位在部落的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大多是玉器、陶器以及石器,館內有許多與部落息息相關的遺址文物,在1樓的常設展區有一個重量超過1200公斤屬於花岡山文化的月眉石槽,年代距今3千到2千年間,就是在壽豐鄉的月眉部落發現的。

文史工作者Puyar Lavang(張文良)說:「很多長者不清楚,關於這個石槽是祖母simuk講的故事,兒時的我們是不得進入cacingdan,面積有2、30甲左右,由於不得進入祭祀的場域,有時會讓人中邪、生病,因此沒有人敢進去,偶爾從遠處看會看到那個煙在隱密的地方,表示有人住在那裡。」

文史工作者說發現月眉石槽的地點,以前是一整片樹林,原本住著身材矮小的族群。

文史工作者Puyar Lavang(張文良)說:「這邊的族群叫Baluyan,後來怎麼走的沒有人考證,大概有2種狀況,一個是台灣有很嚴重的瘧疾,所以那時候無解,第二情形他們可能人愈來愈多就遷移,因為這邊可耕種的有限,所以這個遷移大概是2種的情形。」

Puyar Lavang說後來Baluyan消失後,原本的地點有十六股的漢人遷來此地然後耕種,還僱用當地的阿美族人擔任佃農,大概是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巨大的石槽,而這目前發現史前罕見的大型石槽到底是什麼用途?文史工作者根據史料表示應該是儲水的工具。

文史工作者Puyar Lavang(張文良)說:「在57、58年鄉長王木生,邀請族人在花蓮大橋西側,開通一條產業道路大型石槽的所在地,用有土地的tangsuy和pawl,在70年代土地買賣盛行才發現史前罕見的大型石槽,後來耕種的人不知道它的價值,想要把它敲壞掉,後來經過據說考證,那是我們那個部落,大姑娘住在小溪流旁邊取水,有水人才能夠在那邊住,是這樣的情形,不然如果靠近溪水很多蚊子,大家會離開一點點,這個石槽剛好是2個溪流的中間,所以一般婦女不像現在有什麼自來水、有水桶來挑水,沒有,我們叫做atumu陶藝,婦女放在頭上來取水,所以容量有限。」

月眉石槽2016年被登錄為一般古物,曾經差點被當作造景準備賣掉,所幸被地主尋回後捐出,現在安置在考古博物館供民眾參觀。館藏大型的文物除了月眉石槽之外,還有巨石文化考古遺址的遺物。

花蓮考古博物館館長溫孟威說:「我們的Satokoay遺址上面,有一個舞鶴石柱,它的高度差不多最高的那根有6公尺,當然不算埋到底下的,所以其實它是非常巨大的,那這就聳立在Satokoay的遺址那邊,那它代表什麼意義呢,人為什麼要把這個巨大的石頭弄在山丘上面,那這個石頭非常的確定,它就是在底下的溪谷,那重達應該是2到3噸,他把它拉到上面來,因為它的時間久遠,大概它這個文化的現象距今差不多3000年左右,因為沒有文字記載,所以我們也不知道聳立在那邊的石柱到底是為什麼,那有些比較小的,像這些單石或石槽,因為它還可以移動,某些因緣就變成我們考古博物館典藏。」

考古博物館設立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可以作為一個教學場域,因此館內的展櫃高度也特別設計讓小朋友可以觀賞,館內除了有設置模擬遺址考古的現場,也讓民眾體驗挖掘的工作,增加參與感。

導覽員說:「這一格一格的它是用來做紀錄,等下你們在挖的時候要用這個工具,我們現在把這個方格網放好,放在這個土上面,放好之後有這個筷子,拿筷子起來這樣放著把它固定好,那我們先把分隔網放到旁邊去,現在要開始挖囉,挖的時候要小心地挖,輕輕地挖,像這樣子旁邊這裡有一個畚斗,把這個沙子收到裡面去,然後倒在旁邊來淺淺地挖,不能把下面的東西破壞掉。」

導覽員說:「石頭是用來捕魚的,因為漁網很輕,網撒上去的話,它整個會漂浮在海面上,所以它在漁網的周圍綁上這種石頭,讓它有重量可以沉下去,拿來捕魚用,你們下次有機會的話可以到七星潭那邊,去看一下有沒有這種石頭,旁邊有凹痕而且中間是鼓鼓的。」

經過導覽員的解說可以更明白這些出土的文物用途跟意義,再透過數位式教學、觸控互動式學習以及DIY的活動,讓民眾更了解考古的工作,跟史前花蓮的文化遺址沒有距離。

花蓮考古博物館館長溫孟威說:「其實大部分人來,第一個問就說你們考古館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我們一開館就有這樣的問題,可是在我心裡面,它的問題不是這個,就是說它的價值不是這個,我剛就開宗明義講說我們考古博物館當然是典藏考古文物,我們考古學是研究這些史前的出土文物,可是我們對象不是這物的本身,我們的對象其實是物背後使用的那個人,那一群人、那個文化這樣子,所以說我們其實是在研究我們人的同與不同,就是說我們現在族人、我們現身的現代人跟3000年前的人有什麼不同,例如說很簡單,我們現在會使用手機一定是跟他們不同,可是有沒有什麼是一樣的,只有我們找到這一樣的時候,這個考古文物才有價值,如果說它跟我都沒一點關係,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我自己在做導覽教育推廣的時候,我最常去解釋這樣的事情。」

館長表示從考古遺址文物中找到與當地人類的關連,才是當地考古的意義,花蓮縣內的考古遺址大部分都在原住民族的保留地或是傳統領域的土地,如何讓遺址文物被保存又能維護族人的權益,是目前行政部門在思考的問題,館長表示現在也有在部落做導覽培力的訓練,希望未來有族人可以一起參與遺址活化及教育推廣的工作。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德蘭亞朗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