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21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後,在野黨在世界地球日召開記者會認為,院版草案在徵收碳費的配套措施中,給企業減碳的優惠過多,恐怕失去誘因效果。
民眾黨立法委員蔡壁如表示:「昨天(21)這樣的一個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不僅沒有提出碳稅,甚至碳費也無下限,還提出很多的多元打折方案,完全看不到產業升級的視野跟實質減碳的效益。」
民眾黨立法委員邱臣遠也說:「經濟部在全球碳價制訂,跟碳邊境制度的擴張背景之下,對產業未來中長期面對的衝擊,這個方面的評估是嚴重不足的。」邱臣遠指出,經濟部目前只有針對首先影響的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等五項產業進行企業影響評估跟因應措施。
再拉到國際視野來看,未來台灣進行進出口貿易,在野黨認為台灣即將面臨跟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家競爭碳邊境稅,但卻沒有看到產業衝擊的評估數據,讓台灣在淨零賽局中,缺乏跟國際競爭碳定價的比較。
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邱顯智認為,碳定價收入也應該要落實公正轉型,避免有群體之財政工具受到損害。「不管是說碳費、碳稅或是碳拍賣,在價格機制的設定上,都應該跟具體減排目標連結。」邱顯智說。
要談碳定價,也就會牽動國內森林、儲存的溫室氣體量,也必定涉及到土地議題。原民立委跟原民團體也曾強調,在碳定價機制中,原民角色更不能缺席,未來要如何制定土地共管機制,保障原民土地的利用價值,都是接下來要再持續討論的議題。
責任編輯:鄭群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