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文健站長者 Lisin Sawmah(汪美玉):「我們以前騎摩托車來文健站,然後有一次車禍跌倒,督導就說不要再騎摩托車了,你們的年紀也大了、就不要騎,就叫我們坐計程車。」
一場車禍,改變長者的交通方式;但在今年的9月1日,長照3.0第一階段正式上路,包含放寬外籍看護家庭使用社區式服務、擴大交通接送、調整營養照護次數、以及居家喘息內容,等4大項目;但對於不在長照體系的文健站長者似乎看得到吃不到。
楊梅文健站長者 Lisin Sawmah(汪美玉):「一趟125塊(元)、回程也是一樣的價錢,250元來回家裡跟文健站;很希望(有交通車),如果我們有交通車的話,就足夠一路載我們了。」
楊梅文健站計畫負責人 張容甄:「我們變成一三五,我們文健站補助然後鼓勵長者來(文健站),但是我一三五(補助)、二四(不補助)的時候,其實(長者)就沒有來了,這個業務費大部分都被交通(補助)瓜分掉的時候,我們在執行我們課程的時候其實經濟很拮据。」
對此,桃園市原民局原福科長表示長照3.0擴大服務,但對於文健站來說影響可能不大;照服員就期待能比照過往,增加經費的彈性使用。
桃園市政府原民處原福科長 賴敏玫:「都會區使用的會比較少,以桃園來看的話,可能影響沒有那麼地顯著,他要符合常照的條件,比如說他要符合失能等級要2級以上、他也要經過照管中心的評估。」
楊梅文健站計畫負責人 張容甄:「建議按照比照去年原民會補助9萬6在地方、各個文健站上面,讓我們當業務費使用的時候,去規劃長者到站的交通方式,然後去做適度的支配跟補助。」
然而,這樣的問題不只楊梅文健站,有別於原鄉的生活模式,都會區原民長者也存在交通問題,但定位不明的文健站是否能夠完善使用長照?仍需各界重視。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