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屏東霧台鄉長跋山涉水,為居住在深山的鄉民送藥,3日大武村也因為「孤島效應」,出動怪手運送藥品,這些畫面再次凸顯原住民族地區在天災發生時,健康照護系統的脆弱性。
而這樣的現況,也在原住民族學界展開討論,成大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台邦.撒沙勒在社群平台貼文指出,可以在部落發展無人機、提升醫療韌性;而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社會工作學系主任日宏煜也認為,應思考運用現代科技,減輕人力送藥風險。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社會工作學系主任 Umin.Itei Tanohila(日宏煜):「可以在法規上面來調整,讓這些包括遠距醫療甚至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無人機,它可以投入在原鄉醫療服務輸送的這樣子的一個策略。」
而長期在南投仁愛鄉行醫的醫師謝榮次也回憶,2023年卡努颱風來襲時,部落多處交通中斷,當地如何啟動協力應變機制,協助居民領藥。
診所醫師 Demu Neboq(謝榮次):「他們就會有類似消防隊的、或是救災的會過去問村民,然後他們就是去作登記,然後回到霧社去拿藥,因為霧社目前就是有四個診所再加一個衛生所,那我記得就是也有一種就是診所去登記,有些病患需要拿藥的,跟鄉公所作登記,他們用那種直升機去投藥。」
不過日宏煜也直言,原鄉醫療困境的根本問題,在於醫療制度沒有完全落實。儘管健保給付在全台一致,許多民眾卻常「捨近求遠」前往都市大醫院就診,使在地醫護人員難以建立穩定的醫療關係,限制災時反應能力,也削弱在地診所和衛生所的角色與醫療管理功能。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社會工作學系主任 Umin.Itei Tanohila(日宏煜):「如果醫療分級清楚的話,我們在地的這些衛生所的這種醫師或是診所,他其實就近就可以去照顧,而且他現在如果知道有天災要來臨的時候,他的備藥、他也可以事先備藥、備好,因為針對他現在所照顧的這些,若是固定的患者的話。」
從前線人力奔波到制度配套不足,原鄉醫療體系的挑戰,不只是一次災難帶來的應變,更需要長期的制度強化與科技導入,才能真正守護偏鄉居民的健康權。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