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打開「部落的百寶盒」 屏菸推編織創作展

大綱

屏菸1936文化基地原民館現正舉行「部落的百寶盒編織創作展」,由陳亮、杜彩蓮、潘雅莉來自不同部落的三位編織創作者,編織出家族肖像、織帶、編織包等作品,展現各自深刻的文化脈絡與個人記憶,邀請民眾一同走入展場、打開百寶盒,感受她們編織出的記憶與光芒。

走進屏菸原民館,印入眼簾三座風格獨具的「百寶盒」裝置,分別出自三位來自不同部落的編織創作者,她們各自以相紙、蠟線、月桃為媒材,編織出家族肖像、織帶、編織包等作品,展現各自深刻的文化脈絡與個人記憶;來自霧台鄉霧台部落的工藝師杜彩蓮,以色彩和編織作為情緒的出口,將部落工藝轉化為日常情感的抒發。

工藝師 杜彩蓮:「我這次帶來的編織展品是有我的織布、我的織布還有我的打包帶的編織籃,這兩個東西在我的部落都是非常常見,這些東西比較都是在部落的長者可以看到,比較少在我們年輕的人可以看到我們有在使用;那我就是把它稍微轉型一下,就是把那些織布品變成我們可以日常使用的佩戴,比如說耳環或者戒指,我們編織籃也會做成其他造型,讓年輕人或者是說男生女生、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做使用。」

瑪家鄉工藝師潘雅莉,則是以月桃編織為創作媒介,秉持取之於自然、順應於自然的精神,創作手提包、大型月桃蓆等作品,她說希望延續排灣族文化,推廣平民美學。

工藝師 潘雅莉:「它是屬於算平民美學,因為月桃它比較實用於在就是排灣族跟魯凱族,這次百寶盒裡面我有弄了4種編織方式,像是人字編、十字邊、九格編或者是井字編,透過這個編織的手法能夠讓人家知道說,我就是用月桃這個素材去從事我的藝術創作。」

藝術家陳亮,父親是紐西蘭人、母親為三地門鄉大社部落的排灣族,她透過家人臉譜與童年記憶的重組,運用編織與相紙交疊的手法,梳理血脈與情感,探問個人與文化的本源。

藝術家 陳亮:「這次的展覽就是我以編織的方式、然後編織影像,這影像有些是在我在自我探索的時候,就是例如說我的血液我的DNA,然後在這個主要的百寶盒裡面,就是我想要去分享我這個成長歷程或者創作歷程當中給我的養分,所以在我的百寶盒裡面就是有我的嬰兒搖籃、然後還有我們的文化的手紋等,就是我的生活周遭給我的這些養分就是我百寶盒裡的寶物。」

三座百寶盒中不僅有具象的工藝作品,更有工藝師源自部落的靈感、回望根源的思索以及化為行動的決心;展期至10月16日,屏縣府原民處邀請民眾走入展場打開百寶盒,一同感受她們編織出的記憶與光芒。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