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操作著手上的握桿,確保設備安全運送下山,這裡是台中和平區sqoyaw環山部落,海拔在1600至1800公尺之間,種植許多溫帶性水果,但高山環境作業險峻,三百公尺的落差,仰賴每日的流籠運送。
環山部落發展協 會理事長 Batu Putay(宋韋恩):「實際上經營在農作物的上面的經營者真的很少,有點像是斷崖式的掉下來,就是沒有人做,比如說60年代可能剩下幾個人,70年代目前只有我,80年代也只有一個人,實際上有在做經營的相對於少的話,反而在做互助的部分就困難。」
泰雅族的gaga規範中,傳統的mrraw精神,就是在部落裡互相照顧、幫忙的互助習慣,但隨著時代變遷,人口移動流轉,逐漸被淡化,然而實際上環山部落的年輕人,近年來回鄉比例高,只是實際擔任農業經營者的族人卻很稀少,大多為受雇者。
環山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 Batu Putay(宋韋恩):「其實以高經濟作物,其實以我的想法就是,我都會用一碗陽春麵來比喻我們的水果。大概20年前,陽春麵可能才10塊20塊35塊的時候;那過了20年後,現在都是50塊60塊一碗,那我們的水果,基本上過了20年都沒有漲價。」
環山部落果農 Yumin Watan(宋勝雄):「只是很多事情,不是說你當了老闆你就會賺很多錢,現在的時機、氣候,不是你想賺多少錢就賺多少錢,做農不可以不勞而獲,就是該下肥、該打藥、該澆水,該做就要做,但行銷管理,做生意不是只賺人家一次錢,你要永續。」
高山農業環境本就嚴苛,隨著大環境及氣候影響,成本不斷拉高,想要突破困境,就更不能停下腳步,得持續努力學習,與時俱進。
環山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 Batu Putay(宋韋恩):「就我們的角色來講,以我們環山原住民是我們自己的土地來講,我覺得我們是要把這個土地維持住、保持住,是有在持續經營跟延續,我覺得這也是很重要,也是為什麼我阿公講的土地不能流失,我們家是以農為主,那主要是以農為主業,怎麼樣把我們農場品提高商品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最重要想要突破的這樣子。」
環山部落果農 Yumin Watan(宋勝雄):「現在在原鄉原住民土地已經越來越少了,而且在我個人認知裡面,原住民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發揮的空間是最大的,然後再去都市的話,雖然是環境好,什麼都方便,可是你發揮的空間就小,而且你要跟人家競爭更大,原住民靠山吃山,在山上你能學會的是都市人做不到的。」
學習像山一樣的思考,造就了原住民千百年來生活的文化底蘊,也構築了泰雅族完整的社會規範,農業的勞動中,不僅讓人與土地產生情感的連結,也試圖在傳承與生計的天秤兩端,族人努力找尋一個平衡點,尤其是大自然在變化,族人的生活也要跟著轉變。
環山部落果農 Yumin Watan(宋勝雄):「不可以同時做一樣產業會倒,像這幾年有地震天災,沒有人就沒有人,如果你沒有附加的產業,你會沒有辦法吃飯。」
環山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 Batu Putay(宋韋恩):「在都市,比如說我爸媽贈與我土地,但這個土地對一樣是原住民,可是他沒有情感在這塊土地上面,所以很容易造成土地的流失,或者是說我讓給你就好,或是賣給你就好了,如果你是熱愛這片土地的人,你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不論氣候天災有多嚴峻、有多艱難,族人務農卻從來沒有喊苦,持續努力在這塊土地上精進,不論是多元耕種、甚至開民宿、露營區,或是學習社群行銷,產地直送蔬果增加農民利潤,現代部落裡探索多元樣貌及可能性,讓每一次的挫折失敗轉變為學習成長前進的動力,因為對他們來說,土地從來就不應該是買賣賺錢的工具,時時感恩土地反饋生命的延續,才能永續族群文化,代代相傳,
環山部落發展協 會理事長 Batu Putay(宋韋恩):「我們都有自己的土地,那這個土地我是希望大家能夠回去,然後去親近,能夠重新去了解認識我們自己的土地,到底回饋給你什麼,這樣子你在跟自己的家鄉,會有更大的漣漪,會更加強穩固,曾經有這樣的事情,那現在正在發生。」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