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師洪明德說:「目前在做的是黏合,黏合的話必須兩面要黏合的時候,需要加泥漿它才會有咬合力,才會紮實的黏起來。」
由陶藝師洪明德講解黏合技巧,帶領學員們認識Atomo阿美陶器的製作要領,這裡是Atomo阿美陶藝復興工作坊的製作現場,學員們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並了解到手工陶器的價值所在。
學員sihugu maljaljaves呂沛宜說:「想要了解他們的製陶的過程,跟排灣族的製陶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去找回對族群的認同,或是對其他族群的認識。」
本次計畫為期12天,藉由實際採集、材料處理、文化知識及技法練習等步驟從阿美族文化脈絡的角度來進行學習。負責人提到,在田野調查中透過耆老訪談證實Atomo(阿美陶器)曾經存在的歷史,而傳統作法推估中斷至少1百年。看到太巴塱的Atomo能夠展開復振,耆老也感到欣慰。
太巴塱部落青年Masako Siwmay謝于萱說:「我覺得好像重拾了四五代以前長輩們的手藝,就連我們要取土的時候,都是到取土的地方好好做儀式,跟從前在這塊土地上的祖靈們溝通,跟他們說我們要準備復振這個文化,可不可讓我們在這邊取土,當他們答應的時候我也是同時,一種靈魂共振覺得很感動很想哭。」
計畫負責人翁嬿婷說:「這次是自己去採土,自己去把這個土做出來,然後去捏到成形成為一個Atomo(阿美陶器),我們其實很希望未來都可以再持續去辦」
耆老Afu李玉英說:「我現在看到這個半成品覺得滿感動的,就看後續經過燒窯完成後能夠看到成品,高興地不得了。」
花蓮縣文化局秘書周新宜說:「下一年的計畫,我們開始可能就會著重在學校裡面的老師,去培訓種子教師,然後把這樣子的課程,怎麼樣轉化到學生的課程裡面做這樣的操作。」
耆老表示,過去阿美族在製陶工藝非常多元,除了祭祀用具及生活器皿之外,也會製成陶珠作為裝飾品,每件成品都要耗時三天以上。預計將在8月的年祭期間舉辦小型展覽,分享Atomo(阿美陶器)的階段性復振成果。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鄭群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