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傳統是無形文化資產的一種類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項目,都可能都是口述傳統。
根據學者歸納出「口述傳統」的三大元素:第一個是,需要用言語敘述或吟唱,再來就是一個部落、民族或是家族、氏族的共同經驗,也就是「集體記憶」,最後一項,就是,口述傳統必須是存在或傳承了一段時間的「傳統」。但要將部落流傳已久的歌謠或祭儀歌曲登錄成為口述傳統,不只是要會唱,還要有人,可以傳承。
佳興部落傳統領袖 idis sadjiljapan(邱霄鳳)表示,「很大的艱難就是,大家的生活環境都在外面,我們藉由文化部的案子,開始去想說是不是能用夜間、用假日召集你們(族人)來,一點一滴互動教學,教一點唱一點,教一點唱一點,vuvu(長輩)們也透過這樣的教學,找回來那個歌詞。」
口述傳統保存者 sakeng takivalit(董美珠)說明,「我們也有這樣的一個使命,來面對未來我們的文化,就傳授給我們的小朋友,然後我們幾個人就一起交換、一起去努力,一起去成為文化的一個傳承(者)。」
而目前台灣已登錄的口述傳統,有七項,全都來自原住民族,例如,佳興部落Taljiyalep家族的婚禮歌謠。擔任文化資產提報輔導的學者黃季平就表示,其實在地年輕人的共同參與,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來說,是一大助力。
政治大學原民研究中心主任黃季平解釋,「能夠回鄉的這些青年人,他們其實已經很認同自己的故鄉、自己的部落,所以我們能夠把這些年輕人帶起來,讓他們知道怎麼去做,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讓他們知道怎麼樣去提報自己的文化資產,我覺得這才會對我們自己的部落,對我們原住民有幫助,所以我覺得在輔導的過程當中,我最在意的就是能夠讓地方做這些事情。」
另外,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口述傳統的內含、特性與現況,以及提報成為文化資產的程序,文資局特別攜手政大製作出宣傳影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大眾更理解口述傳統,也將從4月6號到16號,在台北、台中、台南以及台東四地舉辦觀影分享會,與民眾進行交流。
責任編輯:德蘭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