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常能看到外送員穿梭在城市角落,但國內至今仍沒有專法規範外送平臺與相關管理機制,而外送員騎車奔波、長時間移動,本身就是高風險工作;為了保障平臺跟從業人員的權益,立法院6日針對《外送平臺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舉行公聽會,希望凝聚雙方共識、也釐清利害關係,作為未來立法參考。
新竹市平臺外送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 文萬華:「外送平臺企業來台十幾年、逃避企業責任,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把企業成本全部外部化,現在居然還將外送員要求的合理報酬刻意連結,誤導成破壞運作的平衡」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 陳昱安:「目前不管是薪資報酬,甚至到店家的抽成制度或是相關的行銷、費用,其實都完全不公開。」
不過,台灣數位平臺經濟協會理事郭昕宜提醒,若對外送產業的市場運作不夠了解、貿然立法,反而可能造成外送平臺、商家與消費者「三輸」的局面。
台灣數位平臺經濟協會理事 郭昕宜:「我們可以從2020年到2025年,外送夥伴的人員從9萬人次增加到15萬人次,這是最直接的實證;如果外送平臺真的像就是報酬像外界講得那麼低、無法維生或是誘因不足,人數不可能年年增長。」
勞動部長 洪申翰:「我們會積極地來跟大家做溝通,包括協商、包括有一些處理事情的方案,怎麼樣可以得到最多的平衡、而且能夠解決最大部分的問題。」
外送平臺的管理與保障,牽動的不只是從業人員的生計,也影響平臺營運與消費市場的整體發展;未來如何在安全、透明與彈性之間取得平衡,也將是立法部門持續面對的挑戰。
責任編輯:林懷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