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流流社噶瑪蘭族青年 藉多元方式傳承文化

大綱

在宜蘭冬山河下游的噶瑪蘭族流流社部落,有一群青年不分原漢攜手合作用行動找回文化的根。他們從學習族語開始到做傳統工藝,還創作歌曲、出版繪本與桌遊,希望能讓被遺忘的傳統重新被看見。

宜蘭冬山河下游的流流社部落,是噶瑪蘭族在蘭陽平原最後一個現生的舊社。近年來,透過〈噶瑪蘭流流之心計畫〉,一群青年不分原漢積極投入到當地,進行文化復振,從語言、工藝到部落記憶,重新連結族群的根。

計劃成員 黃兵善:「應該(說)整個宜蘭最早就是原住民,後來就是慢慢其他族群進來後,尤其是流流社
這個部落原本的海邊,慢慢有一些其他族群進來,但流流社還會保留到還有滿多族人住在裡面。」

青年回到部落,不只向長輩學習,也復振傳統工藝。從十字繡、香蕉絲到織布當然也包括語言,透過實作、採集等方式勾勒出過往的文化風貌。

計劃成員 zawen(陳恩典):「直到後面我們慢慢拍了紀錄片,他們看到我們所做的,覺得這個是未來能發展的事情,所以就讓我們繼續做,部落的噶瑪蘭的阿公、阿嬤就很贊成。」

除此之外,為了要讓更多民眾能夠接觸到噶瑪蘭族的文化,青年們也透過講座、族語創作歌曲,甚至出版繪本與桌遊等方式,來吸引更多人參與。

計劃成員 陳儀諠:「我們其實也是希望透過計劃,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宜蘭的噶瑪蘭族,不要讓這個故事斷掉,因為阿公、阿嬤他們其實也一直想要把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陳儀諠說,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能一起加入,當然現在最需要的還是資源與經費,他們也會繼續努力,把流流社部落的文化慢慢找回來。

責任編輯:王涵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