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6年也就是西元1967年,音樂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帶領民歌採集運動隊伍,在花蓮卓溪鄉錄製珍貴的布農族巒社群歌謠,而這些錄音資料卻因潮濕環境而損毀,經由台師大教授呂鈺秀率團進行長達四年的深入研究,足跡遍及七個留存錄音的布農族部落,團隊不僅翻譯歌詞、尋訪當年歌者的後代,建立其生命史,更深入詮釋歌謠的文化意涵,來進行聲音的修復工作,最終出版成專輯。
台師大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呂鈺秀:「這些資料經過我們師大盤帶的轉檔之後,我們帶領了學生到各地進行研究以後,慢慢地讓它出版,讓更多的人可以聆聽到當年的音樂,我們很榮幸的在今年出版了我們第十張專輯,就是這一張東台灣布農族的專輯。」
歌謠發表會,現場特別頒贈專輯給當時吟唱者的後代,同時也邀請中正部落吟唱團、MASVALA、瑪思靈、太平國小合唱團吟唱祭槍歌、熊之歌、祈禱小米豐收歌等,展現傳統歌謠的魅力。
中正部落居民 高健雄:「因為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公所裡面,甚至我們部落裡面,因為教會或者是公部門,不是重視這種本土的文化跟這種的古調音樂。今天我們公所反過來舉辦,邀請後代來,我覺得這個是很好的傳承。」
太平國小校長 余貞玉:「因為這件事相當的有意義,我們可以把1960年代,我們族人的歌聲,重新的把它做整理,然後再給現在的族人聽。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我眼淚就掉下來,我就想到說那個時候的情景,這些長輩、這些我們的前輩,他們在唱歌的時候,他們那種應用聲音的方式,還有他們唱出來的那種音域、那種古韻相當地有味道。」
布農族傳統音樂在台灣音樂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源自郡社群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俗稱八部合音),更因獨特的演唱方式,經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介紹而揚名國際,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歌謠之一,並也轉化為當今布農族重要的族群認同象徵。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