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節課,一年級教室,兩位學生,一位老師,再看看,隔壁班二年級,學生人數,五位。總共7位的低年級學生,就已經占1/3的學生總數。歷經八八風災而重建的小林國小,占地約620平方公尺,是少數傳承大武壠族文化學校之一。然而被歸類在極偏鄉學校的小林國小,目前全校僅有20位學生,而少子化時代來臨,他們也正面臨著新生不足的壓力。
小林國小校長 李宗憲:「在招生的部分的話,其實因為少子化的原因,坦白講對於學校的影響是滿大的。今年招生的話,我們預定是有兩位學生,還有一位學生,他們(家長)也在做評估,會到小林國小這邊來。」
然而與小林國小有著同樣招生壓力的學校,在高雄市就有42間,新生數不到10人,其中在原鄉部分,新生僅有3名的學校,就包含茂林區的多納國小以及桃源區的寶山國小,只有一名新生的學校則是桃源區的建山國小。招生不足的困境,也連帶影響學校是否被併校的危機,因此教育局也針對小校,而提出「永續3年優質轉型計畫」,藉由找出小校特色,由教育局輔導訪視評定,避免學校人數過少遭裁併校的問題。以小林國小為例,在三年計畫的第一年,把目標定在熟悉12年課綱理念,並同時推動大武壠族學生鮭魚洄流計畫,增加學生人數。而到了第二年,以撰寫特色教案,並與成立文化課程推動小組,與社區族人連結,加深學生在地認同。第三年則是分析成效並持續深化課程內容。
小林國小校長 李宗憲:「跟著這樣的一個訪視需求當中,當然對於我們行政,還有老師來講,一定會有壓力,可是也藉由這樣子的訪視的評鑑當中,我們會發現到,我們自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還有一些優點的部分,那我們就正視我們優點的部分,然後把我們需要改善的部分,來去把它做轉化。」
除了學校方針轉變,校師的教學熱忱也是牽動學生是否留下來的關鍵之一。規劃文化課程的老師,惠婷,自己就是小林國小的畢業校友,而回到家鄉任職,希望藉著教育,將身分認同在學生心中扎根。
文化課程老師 潘惠婷:「我小時候就是在小林居住,然後小林國小畢業,我也有到市區去生活過,那我覺得其實就是,如果我對在地是非常了解的話,我其實是有生根在這裡的,對這個地方會有極大的認同,所以我返鄉的機會就會更多,所以當小朋友他們認同在地的時候,他們就會願意想要回來留根家鄉。」
轉型後的小林國小,雖然仍是小校,但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與學生保持緊密關係之外,也帶著他們走進文化的懷抱。
小林國小校長 李宗憲:「我們希望說我們的努力,是可以感動到這邊的學生,而且這邊的學生,也因為我們(老師)的留下來,會有一些不一樣,這就值得了。」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