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Pasang站在白板前,一筆一畫寫下泰雅語詞彙,專注教學,台下的學生Pawan全神貫注,兩人來回練習,對話自然流暢。這一幕,是源於「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一個為了族語傳承而設立的計畫,對22歲的Pasang而言,則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經驗。
拔尖計畫老師 Pasang Teru(呂仲安):「有一個計畫叫做族語拔尖計畫,它主要是在大學裡面,學校會去申請 一對一的有點類似之前的師徒制,但是老師有跟我說、教授有跟我說,但是我們是不同的方言,可是我聽到是不同方言的時候,我就有一點壓力,因為我很怕誤人子弟,而且再加上我自己,因為老師有告訴我是這個拔尖計畫,在大學裡面教族語最年輕的老師,他說他希望我可以去挑戰,我也在想說我希望可以讓就是大家知道說,其實年輕人有自己去學習族語的方式,那年輕人也有自己去教授族語的方式。」
原民會教文處科長 Taur Mavaliw(潘育成):「我們這個計劃它是從112學年度開始去推動,那它主要是針對,因為我們教育部它會在一些原住民族師資培育重點的大學,然後會核定它的公費師資生,就是原住民的公費師資生,按照我們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規定,就是這些師資公費生他必須在畢業之前,要取得中高級以上的族語認證,他才可以畢業。」
打破年輕人不會說族語、也不會教族語的刻板印象,來自宜蘭大同四季部落的Pasang,在去年通過「四季泰雅語」高級認證之後,決定以自身經驗挑戰跨方言別,教導Pawan賽考利克泰雅語。
拔尖計畫老師 Pasang Teru(呂仲安):「就我很納悶的是,以前如果大家方言都不同,因為我們現在有被分各個方言,那他們以前因為他們嫁娶都會彼此(交流),他們是怎麼樣去學習不同地方的語言,長輩都說其實語言大致上都是一樣,只是那個音調或者是有一些詞不一樣,所以他們希望我可以更努力地去學。」
拔尖計畫學生 Pawan Qesu(白瀚):「我會比較有點憂慮的點就是,他(呂仲安)是四季泰雅語,就很怕我之後講話會不會變成四季口音,後來就單獨在跟他聊天的時候,其實就發現因為他自己也有賽考利克的教導經驗,對!那其實四季跟賽考利克泰雅語,其實有些地方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把它轉變過來其實就很快就通。」
Pawan自小在家庭中主要使用華語,進入部落時,經常聽到族人用泰雅語交談,卻無法理解內容,這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透過短短三個月的拔尖計畫學習,Pawan順利通過賽考利克泰雅語中高級認證,而Pasang也成功考取高級認證,成為少數能夠教授不同方言的年輕族語教師之一。
拔尖計畫學生 Pawan Qesu(白瀚):「其實他(呂仲安)就是我的一個榜樣,就我要跟他一樣就是學習,就是能跟他一樣,成為就是能會講族語,然後又考上高級,然後又可以教導下一代的年輕人。」
拔尖計畫老師 Pasang Teru(呂仲安):「這個都不是一蹴即成的,它是慢慢一個累積,就是很多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同學我們一起在拚族語認證,我們在希望可以加入族語界的這些新人,我們都有一個默契,就是我們知道要去累積自己的實力,但累積的實力就是你要回到部落,所以我一直很強調說,不要一直綁在教室裡面,不要一直只有寫族語認證的東西,我們真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去跟家人去開口說族語,這個對於我們在沒有語言環境長大的年輕人來說是最重要的。」
為了培育教學族語專才,原民會從107年設立族語學習中心,在台灣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台中教育大學、屏東大學、東華大學、台東大學,以及去年才加入的政治大學,也將與拔尖計畫做整合,預計未來不會只針對師資公費生,而是可以讓更多有意願學習的大眾參與。
原民會教文處科長 Taur Mavaliw(潘育成):「它裡面的課程,就是希望可以你加入來學習的學員,你可以取得中高級以上的認證,它同時另外一個目標是可以讓在職的族語老師,他有一個進修的一個場域,那其實我們比對了一下,我們目前今年112學年度,有參加我們拔尖計畫的這個大學,有四所跟我們學習中心是重複的,所以未來我們這個計畫它不是中斷,而是我們目前會研擬,它要怎麼跟我們現在既有的學習中心去做一個整合。」
透過Pasang的經驗,不僅證明年輕人可以學會族語,更能成為族語教師。他的故事,也象徵著當代原住民族語復振的希望。隨著拔尖計畫的推動,是否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族語教學?未來如何讓族語真正回到日常生活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考試制度內?這些問題,仍需要更多人的努力與關注。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