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織布文化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經濟效益,因為從種植苧麻到製作成織線,再用手工織出來的布,如果再使用高深的編織技法,一整片要價就高達數萬,不要說能夠普及消費市場,達到營利的經濟目的,就連族人都不敢輕易拿出穿。
雲科大設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黃世輝:「因為你全部都使用織布的材料,這樣的話這個衣服會變得很貴,因為它全部都是手工做的東西,那如果局部使用的話,那甚至可以用一些邊角料,來做都有可能,那這樣的話會使這個衣服本身,不會成為那麼貴的東西,那在這樣子在普及上就會有些幫助。」
台灣城鄉風貌人文發展協會會長 謝淑惠:「其實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因為我們在做這個,做這些產品的時候,那如果說全部都是用我們的布,做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消費群很小,在一般大眾的話他們就不會買,那我們就發現我們的織布,做一個畫龍點睛的效果,反而會被接受。」
因此,為了讓織布文化達到發展與傳承效益,南投仁愛鄉台灣城鄉風貌人文發展協會,就跟雲科大合作,藉由文化部原住民村落發展計畫,在部落進行《滾動巴蘭社的記憶建構中原部落織布文化聚落》計畫,不僅讓部落族人學習傳統織布工藝,也導入創新與設計,讓傳統織布圖文結合服飾、包包等物品,成為可普及消費市場的文創商品。
來賓 羅菀榆:「當然很好可以結合現代,我自己剛看都覺得,這可以做一些特別的東西,因為很多的素材或色彩的變化,那是從就是他們的創新,跟技術進步中來的。」
編織工藝師 高雪珠:「所以用現代的背心,還是使用在生活上,擷取一些我們所織出來的那些元素,弄在我們做現代款的衣服這樣,啊就很實用而且還真的可以賣。」
在這次的成果發表會中,每位學員都身穿自己設計的服飾來走秀,也有傳統織文拼布做成實用的包包,這些不僅讓傳統織布有了更好的發展方向,也能產生動力,來持續推展織布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