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使台灣文學生態發展更多元,同時因應語言發展趨勢,國藝會攜手台灣文學館,28日展開為期兩天的「母語創作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國家政策的推動成果,到各族群母語復振與傳承的在地經驗,也包含藝術創作及科技運用。
原民會教文處副處長 Biung Takisvilainan(邱文隆):「原語會從去年年底也有一個委託的一個專案的研究計畫,它希望先做阿美族語、太魯閣族語跟賽德克族語,開始做AI的、人工智慧的語言未來的學習,或者是語音辨識的相關的功能跟平台的建置,預計應該是在明年的六月以前就會有初步的成果。」
像是客委會今年3月也成功結合AI技術,誕生4位客語AI主播;而在語言學習上,也透過情境式「客語對話競賽」,讓學生更自然地說族語。
客委會藝文傳播處長 廖美玲:「對話的方式就像我們朋友之間非常自然、彼此之間的說話方式,所以它沒有侷限在一個制式的狀態。」
教育部國語文競賽中的原住民族語情境式演說還有原民會辦理的原住民族語戲劇競賽,都是促進族語對話的平台;然而族語的紀錄、文本更是創作的基石,因此國藝會也將從今年四月推動「母語文學創作發表專案」計畫,不限文體類別,最高可申請30萬元。
國藝會董事長 林淇瀁:「泰雅族也有可能出現莎士比亞,但是如果沒有書寫,莎士比亞不會出現,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原住民族、我們的客家、我們的包括台灣這些各種不同族群的人,都能夠因為書寫,而使得他的母語、使得他的文化被看到。」
走過禁止說母語的年代,化名「向陽」的詩人、同時也是身為國藝會董事長的林淇瀁,鼓勵在角落裡用母語艱苦創作的人;同時希望透過母語創作國際論壇,讓各領域互相對話、擴充語言創作內涵,為下階段的母語創作開發新的動能。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