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醫療改革動作頻頻,除了掛號費不設上限,也公布了醫院評鑑結果,全國的醫學中心從原本的19家再新增3家、共計22家,打破20多年來醫學中心數量的天花板;醫師團體紛紛表示,醫學中心角色恐怕遭到弱化、更有區域化的狀況。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 洪子仁:「醫學中心我剛剛講,它就是扮演國家醫療政策的任務角色、它扮演急難罕重(病)、而且它應該是以住院為主,這樣的治療的領頭羊的角色,怎麼樣讓它能夠少看一點門診?那這個前提當然就要回歸到這個健保的制度上面。」
全台共有360家小型地區型醫院,醫師擔憂廣設醫學中心可能會使地區醫院邊緣化,不利於整體醫療建構;而掛號費的調整也讓各界爭論不休,像是以價格控制醫療量能的使用,許多醫師樂觀其成,但地區醫院也擔心,調整掛號費會讓民眾選擇大醫院就醫。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暨中山醫院院長 朱益宏:「我們的會員(醫院)很少、非常少數,他(掛號費)漲到300塊,大概都是在50塊、100塊、150(元)這樣的區間,尤其是越偏遠的地區他的掛號費越低,(依)在地居民的需求,他也不敢貿然去漲掛號費。」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 洪子仁:「我們民眾的就診次數一年平均是15.3次,這個是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全世界的國家來比只有7到8次,可以說多出了快一倍;透過分級診療的部分負擔的調整以及透過掛號費的適度的調整,能夠讓民眾的不必要的醫療利用率能夠下降。」
而這樣的擔憂也可能影響從民國92年推行至今的家醫計畫,由同一地區5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讓小病在診所治療、急重症則由醫學中心等大醫院負責,層層把關讓醫療資源,達到雨露均霑的成效;但診所與醫院掛號費相近,影響國人的看診習慣,醫師擔憂會讓醫療分級制度有所鬆動。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 Valis Tanapima(田知學):「在城市當中,醫療的可近性是非常地方便的,那(大醫院)就醫的費用又不高的狀況下,這個醫療分級制度是做不出來,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全人的照護,然後從最基層的醫療,家醫科或是一般內科的診所開始做這樣的制度。」
醫師呼籲,應考量透過提高住院的健保點值標準,減緩醫學中心財務過度仰賴門診的狀況,更應該落實醫療轉診以及醫療分級制度,讓國內的醫療量能能夠被完善使用。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