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竹編來來回回穿梭,製作迷你版竹編魚筌,創作靈感來自加羅板部落排灣族傳統漁獵工具qalulung,外型呈漏喇叭形狀,完成後可放置燈具,變成一件裝置品。
遊客 黃素美:「很開心,我很喜歡部落文化。」
遊客 林文麗:「了不起真的了不起,我剛剛注意到它下面斜斜的功能原來是在那裡,而且我注意到
它就是一整根的竹子,有一整根的竹子先把它剖細,然後再來編,這需要經過多久才能夠演化成這個樣子。」
在部落耆老的帶領下,走入羅板溪實際放置傳統魚筌,並結合周邊自然素材進行體驗。透過親身嘗試,深入理解排灣族漁獵文化中蘊含的智慧與規範,以及對自然生態永續的深刻尊重。
講師 林華玲:「與你簍在一起這個體驗,然後來去告訴大家說我們的魚簍就是這麼綁,當然它是一個工藝品,讓大家帶回去,以後走到我們部落可以知道,這個原來就是我們部落捕魚用的用具。」
大武溪流域工作坊行程規劃師 葉宜臻:「南方草草節開辦這樣子的活動,就是希望旅人來到我們南迴不只是只有踏踏走過或是進到活動,而是可以在活動的前期,就可以開始進入到部落,然後真正的認識到部落的工藝文化。」
這場是南方草草節系列活動四場次工作坊,分別在大武溪、太麻里溪、金崙溪及大竹高溪等四條溪流域的部落帶領遊客透過五感體驗,體驗,深入理解在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連結。
責任編輯: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