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綵、揭牌,長者歡欣地鼓掌慶祝,這樣的畫面遍地開花,文健站儼然成為部落的重要基地。2006年,原民會開始設立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正式開啟原鄉長者的照顧據點,而在2015年開始,衛福部首次將原民長照,納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文健站獲得衛福部長照基金的挹注,而原鄉長照經費逐年地增加,從原本的1億增加到了10億。而根據原民會統計,目前全國共有519間文健站,提供1千3百多位的照服員工作機會,照顧將近1.6萬名長者。
原民會社服處副處長 董靜芬:「那我們的文健站很像衛福部的一個C據點,那C據點來說他比較像一個社區照顧,可以來跟我們部落的族人,來做一些活動來延緩失能,在心理上、心靈上都比較有一個慰藉跟依靠。」
政大社工所長 王增勇:「(文健站)它現在在長照裡面的定位,我覺得一直都處於妾身未明,因為社區照顧據點不算是長照,在平地當初要進去的時候,衛福部就質疑服務的對象不是失能者,他屬於健康跟亞健康,可能不見得有2級以上,所以他沒有被認為是長照的對象。」
雖然有長照2.0原民專章的保障,但在面對部落多元複雜的失能長者,照單全收往往變成常態,而量能提升服務、以及喘息服務,也許會是解決部落長照需求的解方。
樹林原動力理事長 陳宗伶:「那會有A、B個管師,他們做評估,然後看能不能來到文健站,也不能做(失能)太嚴重的,因為主要是場地跟環境的問題,還有照服員能力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真的要走到C級部分的話,我們可能會需要社工員,那我們也需要護理師。」
原民會社服處副處長 董靜芬:「(衛福部)他覺得長照的資源也是有限,(但)原鄉的其他資源就是很少嘛,就是要靠文健站做預防跟延緩的據點,先做到喘息服務,然後量能提升,不夠我們給他相關的資源,如果他(文健站)願意提升的話。」
根據文化健康站查核計畫指出,文健站承接喘息服務、或與衛福部簽約相關長照服務,都將列為文健站評鑑加分的項目。然而,看似解決了部落長照需求,但人力短缺可能成為另一個難題。
羅東聖母醫院長照部副主任 古樂樂.杜里夫灣:「雖然這是有(專案處理)這樣的路徑,但是卻沒有很相對的保障性,所以我覺得這個還是要必需被討論,如果要符合長照3.0的共生社區這樣的邏輯,或是十分鐘照顧圈的話,那真的會沒有一個符合資格的人去協助做這些事。」
原民會社服處副處長 董靜芬:「有一些比較醫療專業的(機構),可能在我們這邊他沒有經驗,可能還是要看那個機構,或者單位的規定,我們會看看後續的發展,如果說這個方面有需要再去爭取的,我們會再把他提出來,然後來跟衛福部來做協商。」
然而,早在104年衛福部就推出小規模多機能,提供日間照顧、送餐與居家服務;而為了落實部落長者在地老化,107年衛福部也推出,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照顧、整合型服務試辦計畫,以部落文化健康站為基礎,在文健站或鄰近文健站的適當空間,成立微型日間照顧中心,並依長者需要提供相關服務。
原民會社服處副處長 董靜芬:「希望(衛福部)他可以考慮到原民地區的現象,就住宿型機構的部分,可以放寬他的一些條件,在我們的原鄉設置,比較符合老人家想要去的地方。」
樹林原動力理事長 陳宗伶:「其實都會區也很需要這種小規機的,屬於原住民做的,當然是需要很好的場地,像這樣公部門的活動中心就不能做,他有很多的法規(限制)在裡頭。」
對此學者指出,推動微型日照或是住宿型長照機構,無論原鄉或都會,建物合法問題也常面臨挑戰。
政大社工所長 王增勇:「(衛福部)把它丟給民間政府,承接的民間團體自己去解決,但我覺得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但這個東西他(民團)怎麼會有這個資料,他以為可以的(建物),後來才發現都不行,其實早就在法令裡面解套,就是讓他們用結構安全鑑定去取代建照,但是是地方政府不願意採用。」
回顧長照2.0,文健站著實為部落長照,提供了相當大的服務量能,長者的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而學者也認為文健站的長者、承接了文化延續的功能,但也指出許多時候文化課程不被衛福部重視。
政大社工所長 王增勇:「但是現在長照政策沒有看見這件東西,甚至於衛福部覺得原民會一直在做這個東西,不是他(衛福部)要的東西,衛福部需要被教育,他必須要有更高的文化敏感度,而且不能夠覺得文化復振跟健康沒關係。」
羅東聖母醫院長照部副主任 古樂樂.杜里夫灣:「也許原民會可以在3.0的時候,可以把原本2.0的專章,再研擬的更符合3.0,或者是更符合、更細緻一點,可以讓3.0想要推動的醫療服務,怎麼跟文健站再作原鄉的配合。」
即將告別長照2.0,文健站遍地開花,補足了長照政策在原鄉的缺口,透過對當代原民長者的健康服務,族群文化藉由長照的公共服務化,有機會被看見與復振,而學者與照服員也期望,未來進入長照3.0的時候,能夠看見原民長照的角色與功能定位,讓部落長出屬於自己的照顧模式,也讓我們的長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在地老化。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