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論壇強調傳統知識重要性 討論原民文資保存

大綱

這場文化遺產國際論壇當中,強調傳統習慣與知識的重要性,原住民族無形和有形的文化資產,也在論壇中,進一步被討論。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主席 Teresa Patricio:「傳統習慣與知識可用以制定非人類中心的政策、與社會經濟活動,並為我們的世界提供最佳解方,以抵制衝突,氣候變化、環境惡化、與潛在生物危害的威脅。」

在25日的台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ICOMOS主席強調傳統習慣與知識的重要性,然而近期台灣的蝸牛阿粨食物中毒事件,在部分媒體第一時間偏頗的報導,以及部分網友對原住民族人食物取材和製作過程的誤解,嚴重影響社會如何看待整體原民社群,也從此事件可以看出,人們長期忽略一道料理的誕生跟它的地緣關係、民族知識、形塑自我認同等內含有關,也就是「飲食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副主席 Susan McIntyre-Tamwoy:「我認為人們間的對話是很重要的,而我指的就是與原住民的對話,族人如何擁有動物、如何食用、如何準備怎麼樣的程序,會使食用這些動物或植物,造成危險,所以重點就在於族人如何安全的處理食物。」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主席 Teresa Patricio:「透過強化相關政策,以跨文化對話,推動文化多元主義,促使人們意識到,包容性與不平等的議題。」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 陳濟民:「我們現在目前我們也在做這個研究,尤其原住民的這個飲食文化,現在目前我們全台灣各個地方,對於這個飲食文化列入,我們文化資產的類項,像我們馬祖的老酒,現在是登錄傳統知識與實踐,那我想原住民的這些飲食文化,我相信是很有機會(登錄)的。」

將原住民的傳統飲食、料理登錄成為文化資產,也許是一種促進社會對話與理解的重要過程。另外,論壇中也進一步談到原民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活化,以國定古蹟魯凱族好茶舊社為例,學者認為。整體環境的韌性應該是保存的主要準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本來原住民的環境,就是一個適應自然氣候所產生的一個結果,像好茶(舊社)也是一樣,我們一直在修復(石板屋),但是對於整個環境韌性,如果沒有解決的話,那個道路沒有解決的話,那些材料對於天氣的耐候性,沒有解決的話,其實還是會產生問題,所以不能用過去的思維,只是去修房子,其實我們其實是要去修補這個環境,讓這個環境更適合,讓文化遺產能夠活下去。」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 陳濟民:「我們這麼多年來,也都一直培育在這些相關的人才在重建,這些原住民的既有的建築,應該說是我們有一個長期的計劃,尤其我們現在要強化的是,原住民有形跟無形文化資產的普查,很多地方都是我們不太了解的,所以當我們了解了之後,我們就會採取積極的行動,去做保護的這個工作。」

對於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文資局坦言,仍有一段路要走,不只也需要政府和各社群的對話,也需要各界的協作與串聯,促進溝通和理解,進一步讓原住民文化資產可以去蕪存菁地傳承給世世代代。

責任編輯:Pawan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