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的聲音,是1967年的7月20日,由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的泰雅族人,所吟唱的祖訓歌。台灣師範大學近期將1960年代由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所留下的56卷錄音盤帶中,在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以及台東縣馬蘭部落所採集到的樂曲,進行修正、整理分析後,製作成專輯,為世人所聽見。
台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長 呂鈺秀:「那部落的人聽到了以後都非常地興奮,第一個是因為聽到了50多年前的聲音、第二個是很多歌者都是他們認識的人;尋找歌者這一個部分其實以前我們從來都沒有做過,因為我們以前關心的都是採集者。」
歌者後代 tjukat papalicang(李福德):「在民國60幾年,我們就出來到大社會生活,所以語言的傳承就沒有傳承的很好,那透過這一次聽到我媽媽,原來我媽媽以前也是滿會唱歌、滿會跳舞的,所以感到非常地榮幸。」
戒嚴加上國語政策的推行,是造成大部分族群的語言及文化斷層的主因,而台師大團隊將這些珍貴的紀錄進行轉檔、掃描以及校正,也帶回部落審視,更趁著專輯的釋出,讓年輕一輩的族人學習這些距今半個世紀以上的樂曲。
歌者後代 kivi papalicang(李恩屏):「我覺得很感恩,就是怎麼還可以聽到她的聲音,然後還有機會再去跟她問到日治時代那時候,她小時候的樣子。」
歌者後代 Mbing‧Taya(沈俊傑):「自己也再一次去回放、再去聽的時候,其實是更多的思念,跟過去、跟奶奶、跟一些長輩們的生活經驗。」
宜蘭縣大同鄉寒溪長老教會主任牧師黃志堅表示,雖然當時採集的樂曲大部分受到基督教以及日本歌曲的影響,但仍可以進一步探究早期先人生活的樣貌,以及語言使用的情形。
宜蘭縣大同鄉寒溪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Syat Nayuki(黃志堅):「因為有一些歌謠部分,它不能隨便去竄改歌詞,所以它這個部分就是很清楚地描繪,大概三四代、五六代之前,他們的泰雅遷徙古調、結婚的禮儀,各方面都是用最傳統的唱法,然後沿用到這個1967(採集)的歌曲裡面。」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 (夷將‧拔路兒):「如果這個(計畫)補助的費用還是不太夠的話,歡迎補提計畫,我們全力來配合。」
在教育端與中央部會的合作下,讓原民樂曲資料能被保存下來,目前這些珍貴的資料,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保存,出版品則會送回部落,讓族人能擁有、聆聽。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