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與國立聯合大學共同主辦的第9屆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文學獎頒獎典禮,30日在苗栗登場;兩年一度的族語文學盛會共吸引14個族群、27種語別、118件投稿,最終32篇作品脫穎而出,展現族語創作的豐沛能量。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 梁學政:「我們辦這個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原住民族的語言從過去的只是語言,它可以進一步的到慢慢的推進到所謂的文字化,那它才容易被保存下來。」
國立聯合大學副校長 劉鳳錦:「所以我們今天透過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頒獎典禮,我們相信對我們這些多元文化的讓多元文化讓它復甦,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的評審過程嚴謹細緻,每一篇作品都由多位族語與文學專家現場評選;從族語正確性、情感表達到文學性,確保作品兼具文化深度與創作品質。
評審團代表 里慕伊.阿紀:「然後到最後是積分是多少、然後可能挑出來最高分的話再來跟所有其它的族一起去評比,所以得獎的如果說你在泰雅族部分是最高分,可是拿到整個比賽當中可能他還是要看那個積分。」
從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到翻譯文學,今年的得獎作品題材多元,涵蓋部落日常、傳統神話、族群認同與生態書寫,創作者以母語描繪生活記憶、也透過文字回應時代變遷。
現代詩得獎人 AfanLekal(阿凡樂卡爾):「我撰寫的內容其實是我自己本身從過去原住民運動的站在指揮車上面拿麥克風吶喊,然後在這樣的一個氛圍裡面我所看到的,然後我詮釋。」
翻譯文學得獎人 Eyko Angay(張月瑛):「我們通常在寫作的時候就先有族語再有中文,但是翻譯的部分就是先有中文再來翻成族語,但是如果你沒有把中文用自己部落習慣的表達方式的時候,很難達到信達雅的效果。」
短篇小說得獎者 Tasaw.Watan(達少.瓦旦):「其實創作就是從自己,自己的感受跟別人就是當下的事跟物跟人的一個結合,然後就把這個故事連結起來。」
教育部表示,族語文學獎從民國96年開辦以來已選出超過三百篇作品,未來也將持續推動族語創作與教學,讓更多人用族語書寫、用文字保存文化記憶。
責任編輯:林懷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