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規劃的《台灣音樂館館藏利用計畫》,10月26日在台灣音樂館舉辦復振成果音樂會,今年度以卑南族、拉阿魯哇族與阿美族三個原住民族群為對象,主辦單位期望能透過成果展演,展現館藏活化與文化延續的實踐成果。
台灣音樂館主任 賴世哲:「藉由這次的館藏再利用計畫,把歌重回部落種回土地,今天的演出只是一個形式,我們真的想要傳達的是,有一群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地傳承文化。」
主辦單位表示,這次計畫將與部落分享過去人類學者在部落研究的文獻以及錄音資料,並透過部落族人重新演繹這些即將消失的歌謠,希望重現台灣土地最傳統的聲音,族人也希望能透過歌聲,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原住民族。
拉阿魯哇青年會副會長 Vanau savangʉana(游枝潔):「透過這樣的活動,至少讓台灣本地的可以知道我們第15族是拉阿魯哇。」
前都蘭部落傳統領袖 Akila(林照明):「藉著這個機會,讓來看節目的來賓和各部落各族群的,能夠了解都蘭部落的文化。」
普悠瑪部落耆老 Akawyan(林清美):「有些(歌)連我這個88歲都沒有聽過,結果他們唱出來了,這個才是真正地傳承下去,從歌謠中學習我們的語言。」
透過計畫讓即將消失的部落歌謠再次重現,也讓觀眾感受不同族群以音樂述說的文化故事,主辦單位也表示,館藏利用計畫不僅是一項館藏活化行動,更是一場音樂回歸土地與群體之旅,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族人加入學習行列,共同將台灣珍貴的族群文化傳遞下去。
責任編輯:王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