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洛神花、月桃葉、檸檬片等食材一起水煮,來製作康普茶,食材的選擇都是以在地作物為主,希望開發出獨特的茶飲品,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東分署舉辦「綠色餐飲×茶香檳」主題課程,邀請專業講師,帶領學員深入了解綠色餐飲的核心價值。
學員 高秀春:「有不一樣的特色,又可以認識一些酵母和一些菌種,好像跟我們以前傳統部落食用的像小米酒有相關,所以我覺得這個製茶很特別,而且有全食利用的概念。」
講師 陳瓊惠:「希望有一些有別於以往大家在思考,或者是在做產品的時候,有一些框架是可以跳脫的,在這個架構裡面,其實最重要的核心還是要回到所謂的有機友善食材。」
課程以「綠色飲食行動」為主軸,融合專題講座、實作工作坊與在地食材體驗,內容涵蓋綠色餐飲指南、食材選擇與社會關懷、全食物利用與零浪費概念,以及食物永續的魔法之旅等主題,讓參與者實際體驗在地食材如何轉化為永續飲食的創新產品,感受綠色餐飲的魅力與可行性。
農村水保署台東分署農村營造科長 葉建民:「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比較符合時事的這個部分,讓我們尤其針對南迴地區的這些部落好朋友,然後這些業者能夠了解,這個綠色餐飲的這個意涵,能夠跟我們的這個接軌的概念這樣子。」
台東分署表示,推廣綠色餐飲不僅是環境保護的實踐,更是支持在地農業、促進農村產業升級的重要行動。透過這次課程,學員可學習全食物利用、低碳飲食等觀念,深化「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思維,推動地方農業與飲食文化的共榮發展。
責任編輯:N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