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原本是花蓮光復鄉最美的稻田聚落,如今卻被厚厚泥沙掩蓋,根據林業保育署統計,馬太鞍堰塞湖崩塌面積高達500公頃,是小林村十倍以上。
Atomo部落受災戶 蔡小姐:「連夜趕回來,我們回來的時候差不多晚上差不多11點多,這邊水已經退了,我們就找路,其實也很多那個樹,有一些大樹、有擋在路上的,可是車子還可以過,我們有我們有開回來,然後回來之後一進來真的哭了,很恐怖、很難過,你知道那個景象真的是慘不忍睹。一進來在路上就已經難過不敢想像說到底會是什麼,一進來大家的家裡全部都是塞滿了大樹,所有的門都塞滿了,每一戶都一樣,然後我一進來我們家客廳說真的嚇到了,我們家全部的東西都不見了、都清空了,我們家客廳本來是滿滿的家具,然後一來看就都沒有,然後我們去巡視其他的住戶,真的很可怕,我們家不是最慘的,還有很多更慘的。」
洪水爆發的瞬間,湧出的水量相當於六千座奧運泳池,19人喪生、多數是長者。恐懼與悲傷,在族人心中留下深深陰影。
Atomo部落受災居民 陳女士:「看那個政府給我們拿到那裡(安置),我們去哪裡這樣啊,最起碼要給我們安置,不能讓我們搬來搬去,不要跟我們去那麼遠的地方。」
大平村居民 陳女士:「因為你說中繼屋的話也要看位置是在哪一個地方啊,還要以生活便利性為主,不可能說離開這個、自己家園的那個地方,(太遠了。)對啊。」
就在政府協調之際,民間力量率先行動,從9月27日開始連假三天,全台志工自發湧入光復,他們背著鏟子、水桶,成了災區的「鏟子超人」。
鏟子超人 陳先生:「今天才放假一天我就趕過來幫忙,因為看到那個6歲女童被救出來的那一幕,其實滿感動的。」
受災戶居民 陳女士:「像我我先生他也75了、也年紀也大了,我也是6、70歲了(但是有心無力),已經真的已經快沒有體力了,晚上都沒辦法睡都會嚇醒,我先生半夜兩點起來刷牙,他以為天亮了才睡兩、三個鐘頭,連續兩天都這樣,昨天也這樣子。」
對許多災民來說這場災難還沒結束,家園不在、身體疲憊、心靈受創;而重建的方向,仍舊迷霧重重。
光復鄉民代表 鄭金寶:「政府的政策尤其是中央跟地方首長一定要和諧,我很希望說地方首長跟中央這邊,一定坐起來好好去談,(救災為主。)對對救災嘛。」
花蓮縣議員 Lamen Panay(蔡依靜):其實現在他們是有一起開會啦,但是我們是期望這個(中繼屋)速度可以再更快,那部落這邊也有在尋求自己的力量,就是我們呢也有做一些調查,就是來家戶這邊有全毀的,然後或者是房屋現在整理二樓可以居住的,其實部落內現在也在啟動,我們自己的調查。」
「離災不離鄉」聽起來簡單,卻是最難的選擇,族人希望中繼宅能設在光復鄉內安全地帶;事隔2周後,9日終於有安置地點明確的答案,但僅是89戶受災最嚴重的住戶作為優先安置。
中央災應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 季連成:「我們適用的對象是89戶,目前來講還在這個淤土之間的這些房屋的居民,那這89戶我們現在陸陸續續在做一些清理,目前來講已經清出了大概是49戶,那這些居民我們會優先地去做,我們會優先地去做安全結構鑑定,如果判定出來他沒有辦法住或者是他不想要住,那這個部分我們就會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數據出來,另外我們也準備了台糖的土地,也請他們去會勘作為我們
中期階段的中繼屋,設置的一個位置、大家可以接受的位置。」
中央提供資源、地方負責執行,理應互補,但實際上卻陷入推諉與對立,災後重建不只是修復建築,更是修補人與土地的關係,唯有在這片土地上找到新的安全與安定,「離災不離鄉」才不只是口號。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