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耆老以傳統歌謠,為《Ki cacepeliw從海那邊‧歡迎回家ー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典藏排灣族百年文物重返獅子鄉特展》記者會揭開序幕。
特展以文字流沙方式啟動,象徵文物流轉、文化回歸,正式揭開這段橫跨國界的文化返鄉旅程,透過國家、地方與部落的三方攜手,讓文化資產能真正「回家」,重新與人們產生連結,寫下當代文化保存的重要里程碑,成為文化資產的跨國對話與返鄉行動的典範。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代表 李東:「我們很榮幸能跟獅子鄉以及國立台灣博物館聯手,執行這項深具意義的專案,我們非常開心,瑞典收藏的這些歷史藏品,能夠和藏品的所屬的後代建立聯繫。」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邱黃肇崇:「這個任務我們看到了一個方向,看到了一個曙光,地方可以做得到,我們中央一定會繼續合作,希望讓所有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文物,(有機會)能夠返回家鄉。」
展名「Ki cacepeliw」為南排灣語「重返」之意,不僅呼應文物跨海歸鄉的旅程,也象徵這些歷史遺珍重新回到其文化原鄉,與族人共同重拾過往的記憶與認同,展出文物包含有服飾、生活器具等計48件作品,並透過族人訪談、文獻研究與國際合作,重新連結族群文化記憶。
獅子鄉長 朱宏恩:「我們鄉公所花了2年到3年的時間去做田調,也詢問了很多的耆老,但不只是在獅子鄉,我們鄰近的包含台東縣,我們整個南排灣地區的原鄉,我們都一一地去做田調工作,讓這個物件能夠找回原來的真實的歷史背景。」
「Ki cacepeliw 從海那邊‧歡迎回家」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段族群記憶的重建與文化主體性的重申,展覽將於10月1日在獅子鄉文物館正式開展,展出至明年3月31日為止,邀請民眾一同來親身來觀展,感受排灣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故事。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