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阻力為助力探索部落未來可能性,地震重創同禮部落、破壞山徑、交通中斷、山友接待停滯、箭筍與瑪格麗等農產品無法運出,這也讓《森人太魯閣藝術駐村計畫》的六個研究企劃,需移至山下富世村作展出,重新審視如何實踐「藝術揭示人與自然的另一種關係」。
森人計畫負責人 陳政道:「老師跟同學,大家都覺得那個氣球樹很俗然後很塑膠,然後也是有些人覺得這個不好看,但是她阿香阿姨很誠懇地跟我說,它覺得這很漂亮,希望留下來展覽,於是我就在想說是不是當地的人,有一種是我不認識的美學觀點;那我覺得那個美學觀點它應該很重要,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他們在想漂亮不漂亮,是不是跟我們認知的那個太魯閣的那些圖文、祖靈之眼是不是一樣,還是有一些其他,更接近他們現在是婆婆、媽媽現在這個時刻的身分,想一些美的事情。」
森人藝術在富世村的分享展演,聚焦於砂卡礑教會,結合文化與日常的特殊場域。展演駐地藝術的研究成果,讓社區居民與訪客深入體驗太魯閣族的生活與文化。
同禮部落居民 Yeyku Rikaw(簡春梅):「就是我們認識的政道以後,幾年了很多年了(10年)對呀,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我們想說原來藝術家是有對我們山上的婦女,有一些幫忙呢。」
以偶戲形式呈現的蔡明璇,她首次駐村太魯閣,她以個人觀察,期望未來的部落調查與回訪經驗能深化探討,太魯閣族的歷史與文化從創作的視角來審視。
藝術研究員 蔡明璇:「我是做偶戲的表演,太魯閣講這個戰爭紀念碑,然後紀念碑是這個,然後就跟這個阿公、他這個說書人,那這個因為我全部都是用中文書寫,那其實我很希望就是族人,如果他願意等一下我們讀書會的時候,可以用族語來讀這個故事,我覺得我很想要有這個,可以感受到族語的力量;那我今天就是因為經過了一個禮拜之後,我想邀請族人來一起分享,就是討論這個劇本,以及他們如果可以給我一些更多的建議,我也就是很樂於接受,然後可以讓這個劇本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地震重創同禮部落,促使《森人太魯閣藝術駐村計畫》轉向山下富世村,希望藉由藝術重新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居民與訪客深入體驗太魯閣族的生活,藝術家也能以多元視角,透過偶戲等形式展現部落故事與美學,將部落文化融入現代藝術,實現共生共榮。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