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慈濟大學的排灣族學生,在一次走訪魯凱族部落時,意外認識魯凱族的手文文化,而手文是以橘子或柚子樹的刺,用敲打、刺出線條跟幾何圖案,同時父母希望女孩能學習忍耐、克制慾望、自律自愛;因此對魯凱族人來說,手文不但象徵身分認同,這也讓這名排灣族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文化的差異與意涵。
慈濟大學學生 abukavulungan(高皓騰):「雖然大家都看我們排灣族跟魯凱族很像、滿像的,但其實你就是深入地去了解,其實我們的文化有差異,還是有不一樣,就比如說手文,我們紋路就可能就是真的非常不一樣,雖然都是文在手上,可是你仔細看紋路都不一樣,不要只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要去了解不是就是自己族群的文化,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
來自屏東三地門鄉青葉部落的授課老師指出,魯凱族的社會階級是以世襲方式傳承,分為領袖、貴族、士族和平民。透過手文的圖文內容,不僅能呈現魯凱族的社會結構,以及是否具備編織的技能。
授課老師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在過去日本政府還沒有禁止之前,我們都是這樣子做傳承的,但是因為日本政府介入之後,我們禁止這樣的一個文手繼續走下去的時候很可惜,我們已經快斷層90到100年之久了,那還好在107年我們復振回來,其實有很多小孩他們願意,但是因為大環境的影響還是會擔心他人的眼光,我也希望說透過年輕人的傳播的力量,讓他們更清楚魯凱族、排灣族他們的文飾上面的圖騰,意涵是什麼。」
慈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表示,目前慈大831名原住民學生中,僅有7名魯凱族學生,這次也透過原民周,促進師生對少數族群的理解和交流。
慈大原資中心助理 Amuig Haya(李孟婷):「排灣跟魯凱族他們相似的地方還滿多的,然後所以就衍生到現在的魯凱文化周,然後我們9月的時候就有帶學生去部落參訪,去青葉還有萬山,然後那時候就有遇到這位老師,然後也有看見她的手文,然後那時候也非常了解她的手文文化,可以利用這次機會然後讓學生都還有老師,都看見就是不同的文化然後去學習。」
從走訪部落認識魯凱文化到提升友善校園多元文化,讓大眾認識魯凱族這美麗的印記、手文的生命故事,再次讓校園教職員深刻意識原住民文化,並能延續及保存文化的重要性,更達到推廣全民原教的目標。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