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海生館記錄奇美Papodawan 重返分享拍攝成果

大綱

屏東海生館偕同學術單位陸續前往秀姑巒溪,進行即將消失的Papodawan(捕魚裝置)進行研究,並且錄製紀錄片,歷經3個月的紀錄之後終於完成拍攝。為了分享相關紀錄成果,屏東海生館與學術單位來到奇美部落,與族人進行交流及請教。

歷經3個月的時間,海生館與奇美部落合作,將消失近40年的Papodawan捕魚裝置製作過程,用當代技術、以攝影方式記錄起來,在完成初步剪輯之後,返回部落進行分享討論。

族人也在現場跟海生館及研究單位充分討論影片內容,並且分享漁獵文化知識,而溪流目前的汙染指數也是大家擔憂的環境現況。

瑞穗鄉民代表 鍾紫韻:「上面因為太多農作物或是瓶瓶罐罐的農藥罐,都丟棄到秀姑巒溪,造成下游想要去恢復傳統文化的Mipodaw,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沒落、就會變失傳。」

在過去,Papodawan捕魚裝置有完整的文化系統,從家族獵場區分、氣候時令到製作工法都是緊密相扣的,其中祭告祖靈的環節更是不可或缺。

奇美部落文發協會導覽員 Solong Oseng(蔡秀雄):「第一個石頭就一定要跟祖靈講,想要在這個地方製作陷阱,也是尊重秀姑巒溪,一月、二月剛好是插秧期過了,老人家就到河邊一顧就是顧一、兩個月,順便抓、順便曬一曬在石頭上,拿回來醃漬就可以保存很久。」

海生館主任楊貴蘭提到,透過影片的紀錄,印證原住民族漁獵文化的科學智慧之外,同時讓即將消失的捕撈魚法加以典藏;而族人與自然環境友善共存的概念,也是分享的重點之一。

國立海生館科教組主任 楊貴蘭:「我們在對外分享這個影片的時候、要提到奇美部落,然後他們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大家不要因為看到了,然後就去到你的河邊隨意去做一個陷阱架設,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態保育概念也是我們應該要再把它傳揚出去的。」

沿河而上找母語的計畫自2020年啟動,每一年針對不同部落進行漁法的蒐集,目前已經跟鄒族、排灣族陸續合作,而在去年也延伸阿美族洄游計畫,未來將會持續展開秀姑巒溪沿線部落的漁法研究典藏,製作具有部落特色的公共教材。

責任編輯:黃金倪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