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無論總統還是立委候選人,針對原民議題,多數端出反歧視法政見;除了社會倡議多年,校園族群歧視案件在近年來更是屢屢發生,挑起了國內族群的敏感神經,也影響校園的學習環境。
學生 Sera Fangis Pacidal:「其實我覺得反歧視法還是有必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讓我們先被保護,然後同時
這個立法的行動,其實也可以彰顯我們國家或是社會對族群的友善。」
學生對於《反族群歧視法》相關法案抱有期待,只不過相關教育配套是否到位?也備受關注。然而反歧視相關法案要立法卻一路顛簸。
輔仁/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睦群:「還是一樣你沒有從結構去了解的話,我只知道我不想講、不能講,說不定還會有人覺得說,你們現在這個不能講、那個不能講,本來的美意就變成了是反歧視法要保護對象的歧見跟偏見。」
歷史系助理教授鄭睦群也認為,台灣社會對於族群歷史脈絡以及族群間的關係定義不清,恐怕讓未來反歧視相關法案訂定相對模糊;而爭議最大的還是「歧視」的定義,是讓社會對於反歧視相關法案,產生了許多疑問甚至引起社會焦慮、緊張,就擔心自己「說錯話」。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 Ciwang Teyra:「一個立法它不是只有在講這種懲處的概念,一個立法背後還有很多很積極的面向,我們需要很足夠的資源,來去推動到整個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族的認識跟理解,這從教育的角度在做。」
對於要推動立法的意義,社工系副教授Ciwang認為有法就有資源資金,來用積極的手法完善反歧視或族群平等工作。而這之中除了校園端鄭睦群發現的缺漏,Ciwang指出未來法給予的資源,不只鎖定在校園,各部會更能運用在不同場域。
輔仁/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睦群:「它(刻板印象研究)僅存在於學者的研究成果,它並沒有變成大家教育的素材,沒有。」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 Ciwang Teyra:「在校園裡面一定要開始讓學生們有更多的討論,可是校園之外也很重要,校園之外的這種社會的環境,公司、上班的地點然後我們去逛街的地方、去吃飯的地方,那些環境社會上大家生活其他的環境,也同樣要跟著一起啟動。」
不過東華大學副教授陳張培倫認為,法案內包含的族群平等相關教育工作,很多可以就現行法規進行,並以族群教育及懲罰歧視行為,兩者脫鉤的主張評論各總統候選人政見,認為賴清德有掌握教育先行原則。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一但有可能被比較受爭議的懲罰性條款所綁住的話,應該要把族群平等教育這塊單獨拉出來立法,先立法就等於是母法,像先前性平教育法的制度而且本來就有個先例。」
但陳張培倫話鋒一轉,指出目前行政院版本的反歧視相關法案未有這類做法,也把性別、身心障礙等納入,恐怕稀釋族群歧視問題;而賴清德也未對此版本表達立場,後續的政見落實仍有待觀察。此外對於反歧視相關法案的推動,是在逐漸翻轉社會價值觀,但在這漫漫長的過渡期,也應針對遭歧視後的輔導機制,陪同大家走向族群友善的未來。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