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的音樂紀錄,是如何紀錄?由誰紀錄?又記錄了哪些對象?文化部「台灣音樂一百年」特展,要帶領民眾進入台灣音樂的時光隧道。
策展人呂鈺秀表示,「最早的原住民錄音是日本人所錄的,1921年跟1922年的這個錄音,另外、在1922年同樣有這個,張福興先生向水社邵族進行錄音,所以他都為我們保留了非常珍貴的,原住民早期的一些錄音型態。」
台灣最早的原住民聲音紀錄,是由日本人北里蘭先生在1921、1922年兩次到台灣進行考察,針對台灣東海岸原民聲音進行系列錄製。其中,1921在花蓮地區的語言音樂錄製,更是目前發現台灣原住民最早被保存的聲音。而北里蘭在1922年繼續往南行,走訪台東許多角落,甚至不顧當時蘭嶼島上瘧疾肆虐,仍然在蘭嶼進行聲音收錄,也保存了目前為止達悟雅美族的最早錄音。
音樂製作人Arasayan(陳永龍)表示,「不管是原住民的音樂、還我們台灣這邊有閩南語的音樂、然後有客家的,這些他們的每一個保存的路徑,其實都不一樣,那我們去聽別人怎麼樣說這個台灣的故事,其實也幫助我們怎麼樣去整理我們自己的故事。」
另外,北里蘭來台灣紀錄原住民聲音時,是以一種叫圓筒式蠟管的音樂載體進行錄製。圓筒式蠟管是早在1877年製作出的留聲機為雛型,後來改良後,在1898年日本內地就已經開始製造,是可自行發出聲音的一種蓄音器。在120年後的今天,以手機、藍芽就可以輕鬆做到,但在120年前的時空背景下,更像是一場魔法秀。
展覽撰稿人熊儒賢指出,「透過載體的轉變,不管是後來我們從重膠、黑膠,到卡帶、夾帶,到了後來是CD,也有這個數位,其實我覺得台灣音樂一百年,你看得到的是整個歷史,跟整個我們用歌來說故事。」
「文協百年特展」即日起展到11月7號,藉由歷史爬梳,帶領觀眾認識台灣音樂紀錄形式的演進,同時見證台灣百年來音樂的發展演變的多元面貌。
責任編輯: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