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天氣放晴,住在破口上方的族人冒險返家,但眼前看見的卻是泥石截斷的道路,家就在不遠處,卻像隔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高牆。
明利村第四鄰居民 邱先生:「都沒有路了,叫我們不要進來,我裡面還有養殖一些狗啊、雞、鴨、鵝,納悶就是說怎麼光復得那麼好,為什麼我們這邊都好像說,只要房子沒有沖倒就不列入那個受災戶,而問題是我周邊都淹成那樣了,我魚池也不見了、羊都不見了,果樹什麼都沖毀掉才有。」
明利村第四鄰居民 沈先生:「我們也是受災戶,沒有說比照光復這樣子,結果他標準都不統一這樣子,光復制定的跟我們這邊又不一樣子,就是農作物也都被沖掉了,我們也是很難過,要怎麼重新恢復,在這個要花一大筆錢這樣子。」
面對族人質疑受災認定標準不一致,縣府回應農業處已完成初步勘查,確定有超過130公頃的農地遭砂石掩埋,中央已啟動農作物救助,農地修復是否能從寬認定,仍在與中央確認中;社會處則表示靠近破口的5戶,是否列為受災名單,仍需與公所進一步討論。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長 陳淑雯:「現在有確認到就是130多公頃的土地,是受到泥砂的一個埋沒,那其實這個部分包括農作物的受損,那農業處在爭取之後呢?中央目前已經有啟動農作物的相關救助的作業,那另外在像是農地的修復,或是其他設施設備,能不能夠來從寬認定的部分,我們也跟中央來做確認當中。」
花蓮縣政府社會處長 陳加富:「靠那個破口那邊的那五戶,那這個情況呢,需要還跟那個萬榮鄉公所,再來做比較具體詳細的討論,那是不是把他列為受災戶,那以這個受害戶的身分,然後再來獲得各式各樣的一個補助。」
針對臨時土堤阻斷通行,第九河川分署表示回應,後續將在土堤上方鋪設通行動線,方便居民返家與上山採收農作物。同時,上游的土方堆置與河道調整作業,將與原住民保留地地主進行協調。明利村居民也希望土堤高度能再微調,讓受困家戶能夠”真正回家”。
明利村第四鄰災民 沈先生:「有種一些那個綠竹筍這樣子,(就在下面這邊。)都在下面,現在都被水沖走了,我的意思是說、我說能把這個墊高,他們現在堤防有墊高了,(我的地流失)再墊高這樣子,可以到我家裡(可以回去這樣子。)。」
第九河川分署表示上游規劃的土方堆置,除了要恢復被沖蝕的坡地,也能保護周邊農作與住家,同時將水流導回河道中央,加強現有土堤的防護,但也必須取得地主同意。
第九河川分署副分署長 陳世峰:「我們現在後續我們會在馬太鞍橋上游300公尺以上,做一個圳深的一個流路,那因為圳深的流路,我們要把這個像土石把它歸置到兩岸,就是做一個比較兩岸的保護,然後一方面有讓水流能夠導流到中央的河道,那所以我們有一個構想,就是希望能夠把土方堆置在一部分,堆置在我們現在臨時土堤的這個上游,這個部分可能要跟當地的這個,原住民保留地的民眾來做一個溝通,希望尋求他們能夠同意我們去做堆置。」
災後重建仍在起步階段,明利村族人最迫切的期待,不單是搶修道路或清除砂石,而是政府能儘速統一災害認定標準,讓每一戶受損家園都能獲得合理補助。
責任編輯:黃金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