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壩還水於河、退耕還田於山,為了復育櫻花鉤吻鮭,集結在地泰雅族人、雪霸國家公園、武陵農場以及林務局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在109年總共成功復育一萬兩千五百八十七隻櫻花鉤吻鮭。
然而要復育櫻花鉤吻鮭,可不是那麼簡單,除了要有適合的河域,溪流旁的土地得穩固,能在颱風過境後不會造成河流地破壞更是重要原因。但早期退休的榮民為了生存需要農耕,用石灰將土壤的酸鹼值轉變成鹼性,所以一開始土地的狀態是不利於樹木生長的。
林務局東勢林管處張弘毅表示,「第一個石灰不容使水分易吸收、第二個部分是因為它會使裡面的根瘤菌來抑制它的作用,然後第三個部分是說,如果說這個地方是非常劣地的部分,加上剛才那兩種因素,林木更不容易存活。」
林務局在廢耕的林地上研究什麼樣的原生種,適合種植在鹼性土地上後,還得要在11.27公頃的土地上,每公頃種植了2500棵樹木左右,預計到111年底前要完成種植1萬3千棵,樹用造林換得鮭魚適合的棲地達到復育的唯一目的。
張弘毅還表示,「那孕育成林之外,不只是可以營造在地樹種的多樣性,那對整個有勝溪溪流的環境,保護櫻花鉤吻鮭也是非常有效的。」
復育櫻花鉤吻鮭是一條漫漫長路,若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得花更多的時間想出辦法解決。目前在七家灣溪、司界蘭溪,南湖溪,有勝溪,合歡溪等五條溪流已經穩定復育了一萬多隻櫻花鉤吻鮭,期盼未來透過造林,讓櫻花鉤吻鮭有個安全穩地的棲息地,繁衍下去。